從“一紙難求”到“一證安心”的民生答卷
《淮南子·說山訓》有言:“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一方水土的治理之策,終將凝聚成百姓安居樂業的根基。以淮南為背景的央視熱播大劇《六姊妹》中,何家六姊妹圍繞老宅歸屬、買房賣房的恩怨糾葛,恰似一部中國家庭房產變遷的微觀史。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分房”到市場經濟浪潮下的“商品房熱”,從手寫房契到電子產權證,淮南這座老工業城市的“不動產故事”,正與劇情中的時代沉浮遙相呼應。
一紙房契,家宅紛爭里的時代烙印
《六姊妹》中,何家老宅的歸屬是貫穿全劇的矛盾核心。大姐何家麗手握泛黃的房契,卻因產權人姓名模糊被質疑;為還兒子何小年所欠外債被迫賣房;老三何家藝買了老六和其婆婆的房產開旅店;六妹何家喜為爭祖上房產,偷偷將戶口遷入老宅……一紙房契牽動家族命運,折射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制度空白。正如上世紀80年代淮南許多家庭面臨的困境:公有住房分配依賴單位證明,私有房產交易僅憑手寫契約,一旦家庭破裂、產權不清,糾紛便如野草般滋生。
“那時候辦房產證,要跑十幾個部門,托人找關系蓋公章。”時代變遷,一些親歷過的老市民多有感觸。劇情中,何家老宅的“無證之痛”,恰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產權意識淡薄、登記制度的欠缺和滯后,讓多少家庭因房產滋生矛盾。
從“多頭登記”到“一證定權”,淮南不動產統一登記之路
2015年,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淮南市啟動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將分散在原國土、房產、林業等部門的土地登記、房屋登記、林權登記等職責統一整合到不動產登記部門,由一個機構統一辦理,結束土地、房屋、林權等“多頭登記”的歷史。這一變革,恰似為何家姐妹的房產糾紛提供了終極解法:若當年已有清晰的不動產登記簿,老宅產權歸屬一目了然,何至于姊妹鬩墻?
改革初期,淮南面臨重重挑戰:分散在房產、國土、林權等部門的500余萬條歷史數據需整合;上世紀90年代“房改房”產權證明缺失;甚至投機者鉆信息不對稱的空檔“假證”頻出。淮南市以“數據整合攻堅”為突破口,全面建成市縣一體化不動產登記數據庫,躋身全省第一方陣,歷史遺留問題日常處置工作常態化。至2024年,累計為12萬戶居民解決“辦證難”,讓無數“何家老宅”真正有了法律意義上的“身份證”。
科技賦能,書寫新時代“安居密碼”
《六姊妹》結局里,何家第三代子女已不再困于房產之爭,而是借助法律與契約精神化解矛盾。現實中,淮南不動產登記同樣步入“智治”新階段。2024年,“淮舜登”平臺優化“互聯網+不動產登記”系統,產權登記便捷化、智能化;淮南市創新“網格員移動到家”服務模式,從“窗口辦”向“到家辦”轉型,打造服務“零距離”、效能“再提速”的便民利企標桿;“全程網辦”“跨省通辦”覆蓋長三角區域30城,異地辦證不再“往返千里”。
更值得書寫的是那些充滿溫度的場景: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辦證現場,為142戶職工辦理集資建房登記,解決其年代久遠、戶數較多、申請人多數行動不便等登記難題。為原淮南礦務局220戶工亡職工遺屬安置住房進行登記,解決潘三礦、潘一礦、孔李礦、謝一礦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房,申請人多為行動不便老年人以及登記材料缺漏、房屋分散需逐戶上門辦理等歷史遺留問題。淮南高新區新建樓盤售房大廳里,新人夫婦在“交房即發證”現場同步拿到鑰匙和不動產權證……這些畫面,與電視劇中何家姐妹為一張房契奔走半生的情節對比,恰是時代進步最生動的注腳。
從“爭產”到“共生”,一紙證書背后的民生印記
《六姊妹》中何家母親臨終前感嘆:“房子再大,裝不下人心。”而今日淮南的不動產登記改革,正試圖用制度與技術填補這份遺憾。當“互聯網+不動產登記”讓辦證時長從30天縮至1天,當“不動產登記+N”服務實現水電過戶“指尖聯辦”,那些曾引發家族矛盾的流程繁瑣、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正在被高效透明的服務體系消解。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一紙房契定紛爭”到“數據跑路護權益”,淮南用十年耕耘詮釋了這句話的深意。截至2024年,全市不動產登記電子證照調用率超90%,群眾滿意度達98.6%,昔日“辦證難”已化作歷史塵埃。那些曾經在房產爭奪中破碎的親情,或許仍會在某個角落上演,但至少制度的光亮,已為萬千家庭照亮了“安居有據”的前路。
《六姊妹》的故事已終結,何家老宅最終成為“家族記憶館”。而在淮南,無數家庭的不動產故事仍在續寫:當年輕人通過“帶押過戶”輕松置換改善住房,當祖輩將農村宅基地確權證書鄭重交予子孫,當企業憑借“不動產登記電子證明”馳騁商海……這一紙證書承載的,早已不僅是冰冷的產權界定,更是一座城市對“居者有其權”的莊嚴承諾,是一個時代向“安居樂業”的理想不斷趨近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