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車產業狂飆突進的今天,當L2+級輔助駕駛滲透率逼近60%,L3級自動駕駛量產箭在弦上,一個靈魂拷問橫亙在產業面前:當技術迭代以月為單位刷新,安全這道生命線是否還能跟上進化的步伐?廣汽集團用一場以“安全”為名的科技日發布會,給出了答案——在智能化浪潮中,安全不是錦上添花的配置,而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打破行業焦慮:從單點防御到全鏈路安全守護
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在發布會伊始便拋出行業之問:“當智能駕駛技術不斷突破,如何讓用戶真正擺脫‘技術焦慮’,實現無憂出行?” 廣汽的答案是構建覆蓋 “研發 - 制造 - 使用” 全生命周期的 “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從三個維度筑牢安全防線。


全鏈路研發:以 “天花板級” 標準打造安全基因
在碰撞安全領域,廣汽堪稱行業 “卷王”。不同于傳統車企依賴經驗的研發模式,廣汽建立了一套系統化的安全研發體系:在歐標、美標、國標基礎上,自主追加更嚴苛的測試標準,將碰撞工況拓展至 60 余種,是行業標準的 3-4 倍。其數字孿生安全仿真系統如同 “虛擬碰撞實驗室”,能夠提前模擬現實中可能出現的極端場景,讓每一款車型在設計階段就經歷 “千錘百煉”。這種從開發仿真到實車測試的全流程管控,將安全理念融入產品基因,使安全成為車輛誕生的底層代碼。

全域技術:用 “雙倍投入” 攻克極端場景安全難題
面對自動駕駛時代的復雜風險,廣汽秉持 “冗余即安全” 的理念,對定位、感知、計算等八大關鍵系統設置雙系統冗余,將故障觸發率控制在 1FIT(10 億小時失效 1 次),達到比航空級安全水平高 1000 倍的標準。在智能底盤領域,鷹爪系統 2.0(ASTC)能夠在 30 毫秒內修正涉水失控車身,反應速度是人類的 10 倍;帶負扭矩的扭矩矢量控制技術,將冰雪路面安全時速極限提升 21%,有效破解極端場景下的安全盲區。

主被動融合安全技術更是構建起 “防護天網”:碰撞前 700 毫秒,系統自動完成座椅回位、氣囊預充、安全帶預緊等準備工作;碰撞時,行業首創的后風窗氣囊與二排正面氣囊搭配籠式盾甲車身,形成 720 度防護,將乘員艙打造成 “移動安全堡壘”。電池安全方面,廣汽憑借全產業鏈自研能力,實現電芯 5 針刺穿不起火、180° 扭轉不冒煙,彈匣電池的速冷技術與被動防護艙設計,將熱失控風險降至行業最低。
全時保障:24 小時在線的 “數字保鏢”
廣汽云安全系統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 “安全管家”,實時監測整車 3881 項參數,其中 1307 項聚焦電池狀態。無論車輛處于行駛、充電還是停放狀態,這套系統都在后臺默默運行,累計為 170 萬用戶規避近 500 萬次事故風險。馮興亞強調:“安全不是營銷噱頭,而是貫穿用戶用車全周期的守護。離開安全談智能,就是本末倒置。”

破解 “缺芯少魂”:構建安全可控的芯片新生態
在 “缺芯少魂” 曾成為行業痛點的背景下,廣汽選擇 “兩條腿走路”:既強化自研 “內家功”,又組建開放合作 “朋友圈”,發布 12 款車規級高安全芯片,并發起 “汽車芯片應用生態共建計劃”,試圖破解芯片供應鏈的 “卡脖子” 難題。
12 款芯片矩陣:覆蓋全場景的 “安全芯片版圖”
廣汽聯合中興通訊、裕太微電子等合作伙伴,推出覆蓋計算、控制、電源、驅動等領域的芯片產品,其中不乏打破國外壟斷的 “中國芯”。例如,應用于智能底盤的 G-P01 芯片,集成多重安全冗余設計,確保在極端工況下的穩定運行;服務于電源管理的 G-T03 芯片,通過 AEC-Q100 車規級認證,耐高溫、抗電磁干擾性能遠超行業標準。這些芯片不僅滿足廣汽自身的超高安全需求,更成為中國汽車芯片產業突圍的重要力量。

生態共建計劃:打造 “一芯多源” 協同網絡
廣汽的野心不止于 “造芯片”,更在于 “建生態”。通過深化 “產學研用” 協同、搭建 “整車 - 控制器 - 芯片” 聯動驗證平臺、實施 “一芯多源” 策略,廣汽致力于構建安全可控的芯片生態體系。平臺技術研究院負責人梁偉強表示:“汽車芯片的安全可控,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力。廣汽愿做橋梁,推動中國芯片從‘能用’走向‘好用’,從‘車用’走向‘車規’。”
昊鉑 HL 開啟 30 萬級市場安全新標桿
發布會的高潮,是昊鉑 HL 以 “家庭智能新豪華 SUV” 的定位正式登場,26.98 萬 - 31.98 萬元的售價,將高階安全與越級配置帶入 30 萬級市場。這款車型不僅搭載 GSD 高階智駕系統、雙零重力座椅等豪華配置,更全系標配 “星靈安全守護體系”。

在 IIHS 稱為 “最嚴苛工況” 的 64km/h 時速 25% 偏置碰撞測試中,昊鉑 HL 的乘員艙無變形、車門可正常開啟,假人保護全優,展現出卓越的被動安全性能。同時,廣汽為昊鉑 HL 用戶提供 “4 重超值權益” 與 “4 大超長質保”,從三電終身質保到終身免費充電,將 “安全承諾” 延伸至服務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