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時,教育領域正經歷著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傳統教育模式與科技革新的碰撞中,如何守護教育的溫度?幸福泉兒童發展集團(以下簡稱“幸福泉”)的掌舵人程皓宇,正用“AI+教育”這支畫筆,繪就未來教育的溫暖圖景。
幸福泉兒童發展集團總裁程皓宇
教育世家的創新傳承
幸福泉,這顆于1997年播撒在教育熱土上的種子,歷經28年的歲月沉淀與精心培育,已茁壯成長為幼教領域的參天大樹。多年來,它始終堅守教育初心,用“個性化潛能發展”理念,為每個孩子定制成長密碼。
幸福泉幼兒園
2009年,在創始人程淮教授之子程皓宇的接力下,這份教育基因正在完成數字化蛻變。這位曾在上市公司擔任區域總監的二代掌門人用行動詮釋著教育世家的使命傳承:“選擇學前教育不是偶然,我相信0至6歲的創造力啟蒙,關乎民族未來的創新基因。”
其父程淮教授創立的“巧思法(QEOSA)”教育體系,以“兼得思維”打破傳統教育桎梏,通過“問題-方案-優化”的系統訓練,將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轉化為可落地的創意發明。而在程皓宇創新技術的不斷加持下,這份傳承也在數字時代結出碩果:近千名孩子在宋慶齡基金會創造力大賽獲獎,百名幼兒獲國家專利,500多個“小發明家”被授予中國發明協會“小小會員”榮譽稱號……程皓宇表示:“父親身體力行證明創新教育不是空中樓閣。我的使命,是用科技讓這套體系惠及更多孩子。”
AI賦能的多重破界
程皓宇接任總裁時,做的第一件事是撕掉“AI威脅論”的標簽,“AI不是教育的‘入侵者’,而是‘賦能者’。”
程皓宇與幼兒園內小朋友互動
如今在幸福泉的功能活動室——巧思館,孩子們佩戴的智能手環,搭配智能定位器、場景信標等一系列智能硬件設備,不僅可以監測孩子們的運動量,更記錄著他們的思維軌跡。程皓宇展示了一套“AI采集分析系統”:“傳統教育依賴教師經驗判斷孩子行為,而AI能全過程、全時段采集數據,構建孩子的‘精準畫像’。”
目前,幸福泉的AI采集系統可記錄幼兒在游戲、運動、社交中的多維數據,能通過手環監測生理指標,結合巧思法(QEOSA)的優選思維訓練,形成動態的“成長地圖”。這一技術不僅幫助教師精準干預,也讓家長通過日報了解孩子的喝水、睡眠等生活細節,實現家園共育的科學化。
AI技術的引入,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新命題。幸福泉所構建的“AI教師專業支持系統”,試圖為教師裝上“外腦”:教師只需描述需求,AI就能生成教案、評估報告甚至與家長溝通策略。“這不是替代教師,而是解放教師。”程皓宇強調,“當AI承擔事務性工作,教師就能專注成為教育設計師,引導孩子在真實問題中探索。”
未來教育的中國答案
程皓宇的野心不止于技術革新,他試圖構建“AI+教育”的完整生態。作為教育部“全國學前創新教育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產教融合共同體牽頭單位,幸福泉正聯合高校、企業打造“雙一流”實驗區——既有一流AI技術,又有一流創新教育體系。因此,程皓宇特別提出“雙技能”人才培養計劃:“未來老師既要懂創新教育,又要會AI應用。這不是簡單的技能疊加,而是思維模式的升級。”
程皓宇參加活動并作分享
在程皓宇的規劃中,未來的幸福泉將繼續依托三大平臺——中國發明協會學前創新教育分會、全國學前創新教育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產教融合共同體、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構建“AI+創新教育”的生態閉環。通過智能硬件與SaaS服務,將AI教育方案推廣至更多園所,尤其是偏遠地區,讓創新教育突破資源壁壘,實現普惠化。
當被問及AI教育的邊界時,程皓宇沉思后說:“技術能延伸教育觸角,但無法替代人文關懷。在幸福泉,AI是‘不知疲倦的眼睛’和‘無所不知的大腦’,但決定教育溫度的,永遠是教師的笑容和孩子的想象力。”
這或許正是AI時代教育的終極答案——不讓機器成為教室的主角,而讓技術成為教育初心的放大器。在程皓宇與幸福泉的探索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教育模式的變革,更是一場關于人類未來與技術創新共生的對話。正如他常說的:“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更要讓他們在未來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而AI,正在為這種能力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