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年代的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更是商務精英的 "身份勛章"。
在平均月工資不足 500 元的年代,花一兩萬買一部 "磚頭機",相當于現在手握保時捷鑰匙的派頭。
能從腰間摘下這些 "神器" 的人,不是企業老板就是弄潮先鋒!
摩托羅拉 3200(俗稱 "大哥大",約 2.2 萬元)
這款 "移動通訊開山鼻祖" 重新定義了商務人士的氣場。
280 克的機身重量堪比小型磚塊,掛在腰間的皮套能直接當防身武器。
單次充電可維持 30 分鐘通話,當年老板們談生意時,總要在公文包備上三塊備用電池。
按鍵采用金屬觸點設計,按下時 "咔嗒" 聲清脆如打字機,在大排檔談合同都能蓋過嘈雜聲。
摩托羅拉 8900(約 1.8 萬元)
堪稱 "大哥大瘦身版" 的劃時代產品。
機身厚度從 55mm 驟降至 33mm,西裝內袋終于能輕松容納。
首創的中文電話簿可存儲 99 個號碼,不用再隨身攜帶小本本。
天線采用可折疊設計,收到尋呼機信息時,掏手機的動作自帶 "商務儀式感"。
愛立信 GH337(約 1.5 萬元)
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 "漢字手機"。
128×64 像素的液晶屏能顯示 4 行中文,不再是單調的英文代碼。
內置 "中文輸入法" 支持拼音聯想,編輯 "今晚吃飯" 的短信需要按鍵 28 次,卻讓年輕人興奮不已。
機身采用工程塑料 + 金屬鍍層,握在手里的冰涼感堪比現在的鈦金屬外殼。
諾基亞 1011(約 1.3 萬元)
國內首款 GSM 數字手機,開啟了 "全球通" 時代。
90 克的機身重量讓手掌終于解脫,弧形機身貼合掌心的設計領先行業 5 年。
藍色背光鍵盤在黑夜中如星光閃爍,成為千禧年街頭最潮的 "耍帥道具"。
標配的橡膠掛繩孔,讓中學生把它掛在脖子上,比戴金項鏈還威風。
西門子 S4(約 1.1 萬元)
"商務精英的低調奢華之選"。
啞光黑色機身搭配銀色邊框,比同期機型多出一份沉穩氣質。
獨創的 "智能拼音輸入法" 支持連續按鍵,輸入 "中國" 只需按 "9464" 四個鍵。
電池后蓋采用磁吸設計,換電池時 "啪嗒" 一聲的高級感,讓競爭對手紛紛效仿。
三星 SH-700(約 9800 元)
韓系美學在手機領域的初次亮相。
60×130mm 的黃金比例機身,比信用卡略寬的設計引領輕薄潮流。
外屏采用鏡面設計,等公交時能當化妝鏡使用,深受白領女性青睞。
來電鈴聲支持 5 種和弦音,在商場響起時總能吸引眾人目光。
松下 GD90(約 8800 元)
"戶外硬漢的通訊伙伴"。
軍工級防塵防水設計,在工地或暴雨天通話毫無壓力,成為包工頭的標配。
300 小時超長待機刷新行業紀錄,出差一周不用帶充電器的安全感,讓商務人士愛不釋手。
機身側面增設 "快捷功能鍵",一鍵切換到收音機功能,干活時能聽單田芳評書解悶。
索尼 CMD-Z1(約 7500 元)
"年輕人的潮流玩具"。
首創 "可換彩殼" 設計,附贈紅 / 藍 / 黑三款面板,每周換殼比換衣服還勤。
內置 3 首預設電子鈴聲,放學路上按音量鍵循環播放,堪比隨身攜帶的 BGM 播放器。
100 克的超輕機身搭配掛繩孔,女生掛在斜挎包上,比現在背名牌包還吸睛。